“Be conservative in what you send; be liberal in what you accept. –The Robustness principle”
“对于自己的输出要严格; 对于他人的输入要灵活. –鲁棒性原则”
一切从鲁棒性原则说起, 把鲁棒性原则放在第一位, 是为了:
1. 让大家带着鲁棒性原则的思考来听这次分享.
2. 鲁棒性原则是促成HTML5的设计原则主线.
3. 鲁棒性的引申义可以上升到为人处世中去.
一. XHTML2 & HTML5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
HTML Tag的文档作为HTML诞生的见证, 但是HTML Tag这份文档并不是官方的规范.
真正的官方HTML规范是从HTML2开始的, HTML2继承了HTML Tag的成果, 继往开来, 承前启后, 而非另立门户, 从头开始.
但是小悲剧的是, HTML2的标准出台的时候恰好是浏览器大战的年代, 浏览器厂商各行其道, 无视标准的存在, 而W3C也在这个时期不停的将一些浏览器私有特性转换成标准的一部分. (Cowpaths)
97年 – 99年, 浏览器大战如火如荼, HTML标准也经历了从3.2 – 4.0 – 4.01的版本变迁, 非常的迅猛, 但是到了HTML4.01是, W3C的头也许是被敲坏了, 认为:”好了, HTML就这样了, HTML4.01是HTML的最后一个版本了, 我们也用不着HTML工作组了.”
而事实上W3C并没有停止开发这门语言, 只不过他们对HTML失去了兴趣, 在HTML4.01后, 他们提出了xHTML1.0,虽然听起来完全不同,但是xHTML1.0与HTML4.01其实都是一样的,唯一不同的,就是xHTML1.0要求使用XML语法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:所有标签必须小写,所有属性必须小写,所有属性值都必须加引号,所有标签必须闭合…
从规范本身的内容看,实际是相同的, 不同之处就是编码风格, 因为对浏览器来说, 读取符合HTML4.01,HTML3.2或者xHTML1.0规范的网页都没有问题, 对于浏览器来说,都会生成相同的DOM树,只不过xHTML1.0严格的编码风格让人们比较偏好.
到了2000年,Web标准项目的活动如火如荼, 开发人员对那些私有特性都忍无可忍, 大家都在骂浏览器厂商:”支持个标准真有这么难吗?!”. 正巧那个时候CSS有了长足的发展,而且与xHTML1.0的结合也很紧密, CSS + xHTML1.0基本上就成了”最佳实践”.而xHTML的那种优雅的书写风格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, 成为了业界最被认可接受的风格了.
在xHTML1.0之后紧跟着出来的是xHTML1.1,我印象很深刻的是:当时还在用Editplus, 去官网找了个xHTML1.1的template, 结果…
xHTML1.1和xHTML1.0不仅仅是版本号加了0.1这样的差异, 1.1居然是要求必须把文档标记成XML? 而当时最先进的IE无法处理接收到XML文档类型的文档, 这太崩溃了.而真正使人不想把文档标注成XML的原因是, 如果你在文档中哪怕是只写错了一点点, 比如&没有编码成&那整个页面的渲染结果就是黄屏了,没戏了,这个页面中有一个错误,你就别想看这个网页了. “如果解析器渠道错误,那就停止解析”是的.这就是XML文档的错误处理机制.
依稀记得xHTML2的坟还没长草, 而促使他死亡的原因就是鲁棒性原则.
程序员们不会去支持他,因为XML的错误处理机制和xHTML2故意而为的不向后兼容. 浏览器厂商不会去支持他,因为浏览器必须要保证向后兼容.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规范不好, 恰恰相反, 从理论角度他是个非常好的规范, 是个非常好的格式, 但仅限于理论角度, 问题就是他并不实际.
可以说鲁棒性原则是杀死xHTML2.0的战略性理论武器. 而且让他死的非常瞑目.
好吧, 回到当初和xHTML2.0并驾齐驱的HTML5.
HTML5并不是直接由W3C制定的,就在大伙认为HTML应该在HTML4.01时结束生命时, 有那么一伙人认为“也许HTML应该更加长寿一些,只要我们对他稍加扩展,只要我们把放在xHTML的时间和精力拿出一部分,就可以提升下HTML中的表单,让HTML更加接近编程语言,就可以让他更上一层楼”
于是,在2004年Opera的伊恩.希克森提出了一个扩展和改进HTML的建议,他建议新任务和xHTML2并行,但在已有的HTML基础上开展工作,目标是对HTML进行扩展.W3C的投票结果是NO,因为HTML已死,xHTML2才是未来.
于是,Opera,Apple等浏览器厂商以及一些成员说, 那好吧不指望他们了,我们自己也能做好这件事,我们脱离W3C.他们成立了WHATWG.而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内,WHATWG的工作效率非常高, 并且在短时间得出了一些成果, 因为他们的工作组成员里有浏览器厂商,因为他们不仅可以说加就加,还可以实现,大家不断地提出一些好点子并且逐一做到了浏览器中。 反观W3C的xHTML2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,特别是从实现的角度来看,用原地踏步形容都不足为过。
戏剧性的事情又发生了, 2006年蒂姆.伯纳斯-李写了一篇博客,说:你们知道吗?我们错了,我们错在企图一夜之间就让web跨入XML时代,我们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,是的,也许我们应该重建HTML工作组了.
因此,2007年故事就真的这样发展了,W3C组建了HTML5工作组, 这个工作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:我们重头开始做呢,还是在04年成立的那个啥WHATWG工作组的既有成果上开始工作? 答案显而易见,他们又一次投票同意了在WHATWG基础上继续工作.ok, W3C和WHATWG有并肩作战了.
那第二个问题就成了这两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,W3C这个工作组的主编是由谁来干呢?是不是让WHATWG的伊恩希克森(google)来?又一次投票,同意了这个提案.
这就变成了2个工作组都有一份自己的规范,而且看起来基本上一样,那到底那份是真正的规范呢?实际上这两个标准还是会分道扬镳,W3C最重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规范,这个规范最终会成为一个working draft,然后就定格了,而WHATWG呢?他们在不断的迭代,即便是现在HTMl5都不能涵盖他们的目标,他们是正在开发一项简单的HTML或者web技术.
这两个工作组的流程截然相反,因为他们的理念完全不同.
WHATWG可以说是一种独裁的工作机制。我刚才说了,伊恩·希克森是编辑。他会听取各方意见,在所有成员各抒己见,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,他批准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。
W3C是一种民主的工作机制。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,而且每个人都有投票表决的权利。这个流程的关键在于投票表决
WHATWG的工作机制让人很不舒服,而W3C的工作机制让人听起来很舒服,但实际情况是WHATWG工作的非常顺畅,主要归功于伊恩·希克森。他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编辑。他在听取各方意见时,始终可以做到丝毫不带个人感情色彩。W3C的工作机制很公平,而实际上却非常容易在某些流程或环节上卡壳,造成工作停滞不前,一件事情要达成决议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。
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组之所以能够同心同德,主要原因是HTML5的设计思想。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设计HTML5所要坚持的原则。结果,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份规范,也就是W3C站点上公布的那份文档,即HTML5语言规范,还在W3C站点上看到了另一份文档,也就是HTML设计原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