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“高速列车”减速,许多“搭顺风车”的互联网服务似乎正面临发展瓶颈。根据昨天公布的2011年度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,国内多数互联网服务的使用率走低,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。由于全国性的权威调查数据稀缺,对互联网观察者来说,由CNNIC(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)编制的年度报告是检视中国网络现状的难得机会。细读报告,往年那令人乐观到有些麻木的“两位数增长”不见了。微博、手机上网服务等作为少数亮点,似乎也无法掩饰中国互联网因种种原因导致吸引力下降的现实。
吸引用户能力不足
CNNIC报告列举了18项主要互联网应用,与2010年底相比,使用率同比走低的多达10项,包括搜索引擎、网络音乐、网络新闻、网游、博客、电邮、社交网站、网络文学、论坛、网络炒股。虽然网络视频、网购、网络支付、网上银行、旅行预订的使用率上升,但升幅都在3个百分点之下;超过3个百分点的只有即时通讯、微博,以及备受“泡沫化”诟病的团购。
“使用率”是对用户基数的大致概括。60%的使用率,是指有使用该服务的网民占总数的60%。“使用率”无法精确描述网民的行为方式,比如网购的具体金额或看视频的时长,但“使用率”下降意味着“不使用率”上升。CNNIC的数据表明,许多网络服务挖掘潜在用户的能力大幅下降。它们也许还能守住老用户群,却无法将中国每年新增的数千万网民留在身边。特别是当中国网民总数增长日益趋缓,这一问题应该会愈加突出。
在使用率负增长的网络服务中,传统的沟通和信息获取方式最受冲击。特别是电子邮件和BBS论坛,不仅使用率出现“相对下跌”,用户总数也发生“绝对减员”。过去1年国内电邮用户减员500万;目前不用电邮的人比使用者更多。BBS论坛则更惨,使用率已不足30%。
虽然传统媒体一直在为应对网媒冲击而挠头,但根据报告,网络新闻本身也已告别“衔枚疾进”的年代,使用率连续2年走低,且跌幅正在扩大——从2010年的2.9个百分点增加到2011年的5.7个百分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网络服务中的大多数,过去几年间的使用率持续走高,而且大多数服务的使用率目前不足65%。换句话说,它们是“未盛而衰”。
创新服务难见亮点
互联网向来是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。网络创新应用取代传统服务,本来再自然不过。但遗憾的是,目前除了微博,新的互联网服务难见亮点。
CNNIC认为,中国网民的行为习惯正发生明显变化,导致传统服务无法吸引用户。调查认为,微博是目前网民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;过年1年微博用户增长了近3倍。此外,一些手机上网服务也挤占了传统服务的生存空间。不过,仅用微博来解释网络服务使用率普遍下降不够有说服力。全球范围内,与微博类似的Twitter并未抢尽互联网风头,领风气之先的是所谓SoLoMo(社交网站、位置服务、移动互联网)。反观国内,SoLoMo领域特别成功的服务屈指可数,创业者“照搬”国外创意的历史仍在延续,“搬”得并不出色。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是关键原因。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无疑是全球最热门的新一代网络服务,但在国内,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在1年里却掉头下跌了3.8个百分点。
如果说网络新闻走低还可以微博为借口,网络娱乐的下跌必须从自身找原因。根据报告,2011年除网络视频外,网络音乐、网游、在线阅读的使用率全部走低。细细想来这并不奇怪:大型网游多年来一直以打怪、赛车、舞蹈等为主,缺乏突破;网络阅读则找不到合适的商业模式,出版商、阅读器制造商、电子书城等都未能牵头形成产业链。
“顺风车”不再
也许很多人都注意到昨天CNNIC报告中“中国网民首次突破5亿”这一指标,但在这一宏大数字之外,更值得关注的却应是中国网民群体成长乏力的预期。
目前,中国始于2006年的这轮网民规模快速增长已经走向终结。CNNIC认为:“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……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,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……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。”不仅是网民总数,他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同样接近触顶。根据报告,过去1年每个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长了24分钟,而过去3年的平均增幅是42分钟。
过去10年,中国一直以全球最具潜力的互联网市场自居。高速增长,让各种网络服务提供者搭上了“顺风车”。但如今CNNIC的报告可以说宣告了这趟“顺风车”即将停站,网络从业者该如何面对?实际上,部分网络服务已经吃到了苦头。CNNIC发现,学历越低,网络新闻使用率越低;因此除了微博,新增的大量低学历网民是拉低网络新闻使用率的重要原因。
据CNNIC预测,新技术的“晚期接受者”是下阶段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来源。换句话说,新网民主要将是老人和进城农民工等。这是一个买不起iPhone、没办过信用卡、甚至不会在网上买火车票的人群,这也是一个与发达国家网民完全不同的人群。向来习惯于同极客、DIY达人打交道的IT圈子,能否完成转型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道路呢? |